這則新聞有點過時了,而且這一篇也已經躺在我的草稿匣裡一段時間,一直懶得動筆把它寫完(癱倒)
正好今天錯失了颱風假(?)而且美編又剛好打電話來問字型安排的事情,只好順水推舟的來寫這篇(理由很多)
遙想(其實也沒多遠)做一本書的時候,光各章節的標題字型,大概就改了六次(美編表示很想殺我),除了對不上老闆的胃口之外,老實說對一般人而言(當時的菜鳥我根本就是一般人,不能稱得上編輯),根本分不出來各種字型的差距,當時的我大概只能分辨新細明體跟標楷體(因為寫論文的時候獨立引文都要用標楷體,但這兩種字型在實際書籍排版的時候根本用不上)。
這篇文章談到了如何在一個頁面上,利用字型的大小及變化,去凸顯出重點,建立層次──這在書籍排版中也是一樣重要的。
尤其像敝社以文字書為主,在沒有圖片穿插、單色印刷的情況下,頁面很容易就流於呆版、嚴肅,如何善用各種字型、字級(字的大小)、行距(每行的間隔)、字距(文字的緊密度)來活絡版面,讓文字閱讀變得更加舒適、文章的層次更加鮮明,甚至是讓讀者能一眼看到重點,實在是身為編輯每做一本書就得面臨一次的重大議題。
老實說字型的安排沒有標準或絕對正確的做法,但全書一種字型、一種字級是絕對行不通的(應該也不會有人這樣排吧)。
之前有聽過一個說法,認為西式橫排的書籍,文字要略微壓扁比較好讀,或呈現標題字的時候,可以藉由壓扁或拉長來增加版面豐富度。但無論我自己嘗試幾次,我還是覺得壓扁或拉長文字好難看啊~~~~~(崩潰)
#以下開放貼好看的壓扁字型給我看
#編數十趨之別院